犬猫皮肤真菌病的诊疗

犬猫的皮肤真菌病的流行常与季节、气候、动物的年龄和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,常见于炎热潮湿的夏季。幼小、老龄、体弱多病、营养不良的动物要比成年的、身体强健、营养状况良好的动物易于感染。皮肤真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或接触到被污染的铺垫、刷子等物品。犬猫与人可以互相传染。

1临床症状

此病犬猫的常发部位有颜面、颈部、躯干、四肢和趾爪,有瘙痒症状,甚至剧痒。典型病变是导致被毛脱落,呈圆形并向四周扩散,散在性斑秃。病患部位呈圆形、椭圆形或无规则的弥散状。也有不脱毛,无皮屑但局部有丘疹、脓疱或突起的红斑性结节。须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慢性感染时会导致大面积皮肤损伤,病程较急的持续24 周,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易转为慢性,可持续数月,甚至数年。患病处皮肤表面有鳞屑,或呈红斑状突起,皮肤增厚、粗糙,有的地方结痂后,容易继发细菌性感染,出现化脓症状,俗称“脓癣”。结痂下的受损皮肤呈蜂巢状,伴有很多小渗出孔。

2实验室检测

采集病健交界处的皮屑(剪毛、用钝刀刀刃刮取皮屑、痂皮或断毛至皮肤轻微出血),将刮取物置载玻片中央,滴加液体石蜡或10%20%氢氧化钾溶液于病料上,用弱火焰微热,待病料软化透明后,加盖玻片,置显微镜下观察。镜下可见棒状、薄壁、表面光滑,分隔明显的真菌孢子或是沿菌丝排列成串状的小分生孢子(须毛癣菌属);石膏样小孢子菌

呈椭圆形、薄壁、带刺,有达6个分隔的大分生孢子;犬小孢子菌呈棱状、薄壁、带刺、多分隔大孢子菌。

3 诊断

根据病史、流行病学、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、实验室检测及真菌培养等手段可确诊。真菌培养将刮取到的病料接种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,室温下培养,犬小孢子菌培养34

d,呈白色到浅黄色菌落,12 周后羊毛状菌丝形成,表面呈浅黄色绒毛状,中间有粉末状菌丝,背面呈橘黄色。须毛癣菌亲动物型菌落,白色到淡黄色,表面平坦呈粉末状,背面呈棕色到黄棕色,甚至深红色。石膏样小孢子菌菌落生长较快,呈浅黄色到黄棕色,表面平坦至颗粒状结构,背面呈浅黄色到棕黄色。

4治疗

1)外用药物属于局部治疗,应选用刺激小,对角质侵透力及抑菌性强的药物。先将病患处剪毛、清洗干净,再涂抹盐酸特比萘芬软膏或克霉唑软膏,12/d,连用1014 d

2)内用药物属于全身性治疗,克霉唑注射液,皮下注射0.2 mL/kg·bw),1 /5 d,连用56次。或内服灰黄霉素,犬40120 mg/kg·bw),猫2050 mg/kg·bw),将药片碾碎,拌食饲喂,连用数周,直至痊愈。注意:在服药期间应增加脂肪性食物,可

促进药物的吸收。灰黄霉素会引起胎儿畸形,妊娠动物禁用。

返回列表